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呼喚文藝評論的類型化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11月15日10:58 來源:文學報 王琪森

        創作與評論的關系,是刀與磨刀石的關系。近年來,由于社會的關注和各方的重視,文藝評論趨于活躍,以往那種疲軟失語、缺席回避的現狀已得到基本改變。

        從文化社會學的意義上看,文藝評論作為一種藝術評判、審美解讀、鑒賞引導及價值指認,履行著相當重要的社會功能和專業職能。凡藝術家進行不同類型的創作,如小說、戲劇、電影、音樂、舞蹈、曲藝、美術、書法、攝影等,僅是創作個性的范疇。而受眾群體的欣賞、接受則是這些藝術作品的延伸或接續,這就需要文藝評論家對這些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進行剖析、評述或是闡釋這些作品與受眾、創作與欣賞、理解與認知、優點與不足、成功與失誤諸方面的問題,從而達到推動創作、群體共享的目標,實現最終意義上的文化關懷。

        既然藝術創作是類型化的,那么文藝評論也應是類型化的——各自分工,專業對口,互為契合。然而,目前的文藝評論卻有些泛化、同質化,即用一種文藝概論式的方法來評各類文藝作品,也就是“萬金油式”的評論與“一卡通式”的評論,理論的套用、概念的硬嵌、名詞的集裝等,缺乏專業的評點、類型的分析與獨特的論述,從而在整體上影響了當下文藝評論的功能彰顯和質量提升,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力和真正的權威性。從更深的原因或更高的要求來看,當下的文藝評論之所以沒有獲得相當的美譽度與應有的公信力,與這種“一刀切”的泛化有關。在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有分工明確、專業對應的書評人、影評人、劇評人、樂評人、畫評人等群體,他們在藝術圈和社會上擁有高度的權威性與公信力,行使著文化藝術界“守門人”的職能。而我國似乎還沒有形成這種社會機制與評論文化傳統。

        普希金曾說過:“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律,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既然文藝評論是一種科學,其涉及到作品的規律、典范的作用及突出的現象等諸多問題,那么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對文藝評論者而言不僅要擁有相關專業的知識,還要對藝術作品有相當深入地了解和把握,這不是淺層次的略知一二,而是深層次的登堂入室。只有如此,才能擁有真正的話語權,正如《文心雕龍》中所言:“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而我們有些書畫篆刻評論者,對何謂運筆用墨、線條效果、皴法肌理、隨類賦彩、應物象形及金石氣韻還不甚了解,就以諸如運筆勁健、線條酣暢、色彩瑰麗等套話覆蓋。此種情況不僅是在書畫界,而且在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攝影、民間文藝評論中同樣或多或少地存在。因此,文藝評論的專業化、類型化在當下尤為亟須。

        上海市文聯在改變目前上海文藝評論的類型化缺失方面理應有所作為。上海市文聯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文聯所涉文藝行當齊全,各類名家薈萃,各種資源匯集,上海市文聯要充分挖掘各協會現有的文藝評論人才,把他們組織起來,讓各個協會建立起自己的文藝評論隊伍,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條件。組織各協會間文藝評論的交流、探討、互動,如評論筆會、學術研討、作品評論、專題講座等。其次,上海市文聯也可利用自己的文藝媒體,如《上海采風》、《上海戲劇》、《東方翻譯》、上海文藝網等,開辟各種類型化的文藝評論。也可與上海的有關媒體合作,開展各類不同藝種專項的文藝評論。筆者建議,在此基礎上設立類型化文藝評論獎,從而培養出類型化的文藝評論專門人才,打造類型化文藝評論的高地,彰顯出當下的一種文化覺悟和藝術使命。

        (作者系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