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推進當代文學的經典化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10月30日10:27 來源:中國作家網 泓 峻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事件對中國當代文壇生態的影響,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它從根本上緩解了文壇上長期以來因總是與諾貝爾獎無緣而產生的巨大心理壓力。而長期以來由諾貝爾文學獎形成的心理壓力,說穿了,是中國當代文壇“經典化焦慮”的集中表現。

        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提了出來。然而,當研究當代文學的學者試圖建立一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經典作家作品的序列時,尤其是試圖去判定近20來年的文壇哪些作家與作品有資格進入文學史的經典序列時,各種意見莫衷一是,對同一作家作品的看法甚至趨于兩極。更有人對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無可以稱為經典的作品,以及當代人有沒有可能以及有無必要去建構一個經典序列表示強烈的質疑。

        一方面,當代文學的經典序列始終無法建立;另一方面,許多文學史家、評論家、作家,甚至包括一般讀者,又總是希望能夠建構起一個以經典作家作品為核心的當代文壇秩序。當代文壇的經典化焦慮,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令人擔心的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不代表中國文壇“經典化焦慮”也隨之化解。相反,這一事件甚至有可能將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問題更突出地擺在讀者、評論家與作家面前。因為當代文壇經典作家與作品序列的形成,與一個作家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奠定在當代文壇的大師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

        對于那些心懷“經典化焦慮”的人,用類似“經典的形成需要時間的汰選,當代人無法判斷自己時代的作家與作品是否屬于經典”這一理由去安撫,實際上沒有多少說服力。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許多作家,就是在自己生前,甚至是在自己的作品發表不久,就進入了經典作家行列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也就是新文學誕生不足10年的時候,魯迅、胡適、周作人、葉圣陶、康白情等人的白話文學作品就已經進入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法定初中語文課本之中,供全國的學生涵詠、背誦、模仿。而1935-1936年陸續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以及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展開過程中就已經出版的幾部新文學史著,則既可以視作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化的成功運作,也可以視為中國新文學經典格局的初步奠定。

        可以說,“新文學”在一開始就有將當下的作家經典化的傳統。這應該也是當代文壇在遲遲難以建立自己的經典序列時,充滿“經典化焦慮”的原因之一。

        在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序列的過程中,人們曾經試圖克隆現代文學經典化的經驗,比如編選《新文學大系》當代卷、撰寫各種各樣的當代文學史教材,等等。但是,這些“經典化建設工程”,對于當代文學史秩序的確立以及經典作家作品序列的形成,其收效并不理想。當代文壇也嘗試過一些新的經典化方式,比如編選各種以“文學經典”冠名的“新文學”選本,讓當代作家在其中占有足夠的分量與篇幅;由媒體或出版社組織專家、讀者給“文學大師”排名,或者發布年度作品排名榜,但也往往只是作為新聞事件受到關注,或者其成功僅僅局限在商業層面,對當代作家經典化序列的形成,仍然難以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一些來自政府、民間、國內、國際的文學獎項,曾經對一些作品的經典化起過積極作用。但就整體而言,一方面,各種獎項評獎標準相差巨大,難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另一方面,有些獎項的運作者對中國當代文壇的了解十分片面,獲獎作品常常引起巨大爭議。而且,與中國近一二十年來產生的海量的文學作品相比較而言,能夠獲得國內、國際大獎的作品畢竟十分有限,這些作品不足以構成文學史關于經典敘述的完整線索。

        也許正因為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序列遲遲難以建立起來,才出現了當代人有沒有能力判定自己時代的作家與作品是否屬于經典的疑問。

        疑問歸疑問,當代文學經典化的努力并沒有因此而停步,經典化的焦慮也沒有因此而消失。因為不單是普通的讀者在面對眾多當代文學作家與作品時,有選擇經典進行閱讀的需要,許多評論家、文學史家也始終把發現經典,建構經典的序列當成自己從事當代文學研究的使命。而對于作家而言,許多人在進入文壇之初,就有在文學史上留名的夢想。初步成名之后,進入經典作家的行列,在文學史上占據一個位置,更是許多人繼續從事文學創作的強大動力之一。

        主張放棄當代文學經典化努力的人,其理由其實并不充分。也許,判定我們的時代是否具有將自己時代的作家與作品經典化的能力,與判斷哪些作家與作品應該進入經典的行列,同樣困難。

        文學的經典化,其實存在兩種途徑,一是作家、文學史家與文學評論家人為的運作,一是時代自然的選擇。在文學史上,經典的形成,常有“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情況。而對于作家、評論家與文學史家而言,要想使自己的經典化努力產生積極的效果,首先應該研究的,是這個時代經典生成的條件與方式。

        人們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關于經典的標準。實際上,一個時代還有著一個時代生成經典的獨特條件與方式。

        盡管文學界不少人一再強調要打通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有人甚至認為要打通古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將“漢語文學”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進行把握。對于文學史研究,這些意見自有其合理性。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最近20多年的文學,是在與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甚至是與當代文學的前40年完全不同的狀況下展開的。期間,有文學自身內容與形式的變化,也有文學存在方式、傳播方式、接受方式的變化。而且,文學自身的變化,許多是因為外在因素的變化引起的。在一個價值多元、選擇多樣、商業原則與審美原則共同參與文學生產的時代,在一個互聯網、多媒體、數據庫、手機支配人們生活的時代,在一個人人可以寫作與發表自己的作品、人人可以參與評論的時代,影響文學經典生成的因素是什么,誰在主導文學經典的標準,什么樣的經典化運作策略才是有效的,這些問題,恐怕是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不首先把這些問題搞清楚,總是希望按照以往經典生成的方式去建構今天的經典序列,或者按照想當然的方式去從事文學經典化工作,其結果很可能會是緣木求魚。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