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10月19日,指揮家、香港小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兼指揮葉詠詩在星海音樂廳舉辦“大師班講座”。在這場題為“再另類一些,再跨界一些”的演講中,葉詠詩講述十多年來與香港小交響樂團一起進行的古典音樂“另類”探索與推廣。
葉詠詩與廣州淵源頗深。1996年到2003年,她出任廣州交響音樂團音樂總監,為廣州引入了延續至今的音樂季,奠定了廣交日后發展的基礎。在19日的演講前,葉詠詩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各種“另類”嘗試打破古典框框
自從2002年加入香港小交響樂團,葉詠詩就和團員們一同探索,怎樣在提高樂團知名度的同時進行古典音樂的普及。葉詠詩說,當下年輕人與古典音樂之間有距離,如何才能吸引他們走進劇場?
“我們需要去了解很吸引年輕人、很潮的東西,留意流行音樂和電視、電影的發展,對潮流時尚都要做些功課。”在葉詠詩看來,這些都是她設想跨界音樂會的重要素材。而在演奏中,他們會通過游戲機的故事和影像來做視覺傳達。
葉詠詩為普及古典音樂做出不少“另類”嘗試,與編舞家伍宇烈合作的跨界合作就是其中之一。樂手們邊跳舞邊演奏的拉威爾經典作品《圓舞曲》的形式受到歡迎。“正常的音樂會占了我們全年演出的50%,那種所謂傳統的模式。但為什么演奏時一定要坐著不動呢?我相信關了燈還是能夠繼續演奏的,一邊跳也可以一邊演奏。”
教育性節目能吸引票房才算成功
“我們羨慕廣交的領導很努力,政府支持。1997年改革以來,從沒有音樂廳到星海音樂廳,是一個最好的影響。沒有音樂廳,再好的樂團都是限制。”葉詠詩感慨,有很多音樂廳音響不好,而星海音樂廳蓋得早,音響沒有變,是廣交的福氣。樂團有自己的大樓,這是很多樂團希望擁有的條件。
提到當下的香港小交響樂團(簡稱“小交”),她介紹說,現在共56個團員,雙管制,1999年才職業化,一直在爭取政府的資助。“小交”有較多教育性節目,稱其為“教育性節目”并不是做學校音樂會,而是節目有特色、能吸引觀眾買票進場。
葉詠詩回憶,在最初加入“小交”時,常有些私人企業來找她做代言人,而她總建議用整個樂團,最后“小交”做成了一個廣告。“最重要是那個曝光率,讓更多人認識你。香港是個小城市,拍廣告對于一個沒有人認識的樂團是難得的機會。”
說起接手“小交”以后進行音樂普及的成果,葉詠詩用“小交響樂團每年演出大概110場”說明。
希望能帶領聽眾從“放松”到“欣賞”
談及廣州與香港的觀眾差異,葉詠詩談到,古典音樂的普及,無論在哪里,永遠是不夠的。“香港古典音樂的觀眾層次非常豐富,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要求。”葉詠詩說,香港有大批非常成熟的外國觀眾,只要有歐美名家來,他們都會來聽,但東方演奏家、年輕演奏家一來,他們就不會來了。
至于香港本地的古典音樂聽眾,葉詠詩告訴南都記者,“小交”每年都會做很多音樂速成班,這類特別吸引香港觀眾,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真正學到了東西。但如果讓他們專程來聽音樂會,他們反而不會買票。
“后來我們發現,觀眾之所以來聽音樂,就是為了放松,他們不大想聽太深的音樂,因為這樣他們必須專程去做功課。”這個問題讓葉詠詩非常頭痛,她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通過“小交”的努力,讓香港觀眾對古典音樂的接受度能更開放一些,這樣也能收獲更多。
至于對廣州古典音樂普及的建議,葉詠詩表示,廣交現在做類似“音樂下午茶”和學校普及音樂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對于每個樂團來說,要想真正深入所在城市,必須了解各個地區的文化、觀眾的接受能力、樂團自己的方向及視野。由此出發,發展出一套推廣古典音樂的方向。“‘小交’之所以能做出今天這樣的成績,是因為我們的音樂行政人員都是在香港長大,我們都比較懂香港文化。”她說。(記者 顏亮 實習生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