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秦嶺《在水一方》研討會 >> 正文

      李朝全:定點深入生活與報告文學的重大題材創作

      ——談談秦嶺長篇報告文學《在水一方: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紀實》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08月18日16:49 來源:中國作家網
      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研究員 李朝全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研究員 李朝全

        秦嶺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在水一方: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紀實》是是中國作協的“雙扶持項目”。既是中國作協創聯部負責的“作家定點深入生活專題項目”,也是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負責的“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中國作協的此類“雙扶持項目”數量很少,一年大概只批準幾個。去年我們在論證作協創作扶持項目的時候,我和孫德全主任參與了報告文學項目的論證,當時我們都非常猶豫,因為有兩部作品都是書寫水利主題的,一部是秦嶺的《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紀實》,一部是湖南作家陳啟文的《命脈——中國水利調查》。后來,經過認真討論,大家認為,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題材,在當前我們高度重視國家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大背景下,水資源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最后同意同時給予秦嶺這個選題“雙扶持”,F在秦嶺的《在水一方》出版了,這本書沒讓我們失望,達到了我們的預期效果。

        秦嶺的《在水一方》是他定點深入水利系統,開展廣泛的田野調查后創作出來的,是中國作協和水利部組織“中國作家看水利”采風活動結出的碩果。由此我想到了紀實文學和報告文學創作過程中的采訪和調研。周代的統治者為了了解民情,經常會派出史官或采風者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生存狀況和民間疾苦,紀錄并反映百姓心聲,然后用詩歌、散文等方式展現出來。作為對這種古老傳統很好的一種傳承,便是今天中國作協不斷地組織作家進行采風活動、定點深入生活,深入采訪采風。我認為,定點深入生活,組織作家長時間地到一個地方去,深入下去,扎下根去汲取營養,對作家而言是一件雙修的好事。它既豐富了作家的創作素材,拓展了作家的眼界及視野,充實了作家的語言,另一方面,也能讓作家更好地走進百姓中間,了解社情民意,才能更好地將真實中國的面貌及狀況反映給讀者,更好地擔當起作家的神圣職責。這,無疑于百姓有利,于作家有益。

        中國作協實施定點深入生活工程四年來,成效顯著。我們前年去丹東看守所,參加作家李迪定點深入看守所創作出來的《丹東看守所的故事》一書的現場研討活動。李迪兩年間七上丹東看守所,寫出來的作品不負眾望,非常感人。他去年又去了塔里木盆地腹地的塔中油田,采訪油井工人,創作的作品《004號水井房》獲得了全國報紙副刊獎第一名。作家胡冬林深入吉林長白山區原始森林,據說過著野人一般的生活,但他寫出了題材獨特的一系列動物文學作品,如《野豬林》、《狐貍的微笑》等,讓人耳目一新。他的科幻作品《巨蟲公園》剛剛獲得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秦嶺的此次行走與付出,同樣大有斬獲。他收獲了非常豐富的第一手的素材,還有豐盛的情感和語言方面的資源。深入采訪并對搜集得來的素材進行反芻、創作報告文學作品,這是對作家才能的一種挑戰,也是對其創作能力的一次激活、一次自我突破。秦嶺原先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寫報告文學于他而言就是自我突破,它為作家開拓了新的視野,開辟了一片創作新域。這次行走及創作,明顯區別于他原來在甘肅天水老家農村生活的經驗積累和創作題材。很多作家在中年以后發生了一次創作轉向。這些作家人到中年面臨創作瓶頸的時候,都自覺轉身,走出書齋,走向田野,反對二手生活和虛擬的網絡生活,開始腳踏大地的“有根”寫作,發現現實中有更多的資源可以發掘。可以通過這種用腳行走、用筆紀實,把生活中很多的富礦挖掘出來。陳啟文是這樣。秦嶺也是這樣,他們的“中年變法”,勢必大大影響到其今后的創作!对谒环健分皇瞧涑晒欢,秦嶺從一滴水里挖出來的能量,可能會滋養他今后很長的創作生涯。

        秦嶺的此次創作,實際上是一次任務創作、要約創作。當下,有很多單位組織作家創作,這種任務很多。很多作家有才華,但苦于沒有機會接觸到可寫的素材,所以寫不出好作品來。包括水利部、作家協會,給作家創造采訪機會,提供便利,應該說對報告文學來說意義非常大。就像農村飲水安全這個主題,本身是個大題材,是國計民生的重大題材。飲水對干渴的土地尤顯重要,作者非常真實地寫下我們的土地如何干渴,我們的農村如何因為缺水而陷入困頓、不堪其累的真實,以此來烘托飲水安全工程的重大意義及其深得民心。自然而然地引出描寫2005年以來國家實施的農村飲水工程,農民和農村獲得了新生。從這個層面來說,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個任務作品、一篇表揚稿。實際上它拓寬了作家自己的農村創作主題和寫作的厚度。作者通過獨立的采訪,獨立的行走和觀察,借助自由的思考與寫作,比較完整地保持了作家的個性。秦嶺長期寫農村題材,之前出版有也被中國作協列入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的長篇小說《皇糧鐘》,《在水一方》可謂是延續了他對三農題材的關注,同時又有了新的突破。

        關于《在水一方》的特色,大致有這樣幾方面。

        首先,這是一部民生的贊歌,是對水利人的歌贊。對筆下的人物和題材,作者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在書里,作者引用老百姓的說法,把水利人稱為“水龍王”。全書緊緊圍繞“水安全”這個主題來寫,這樣的題材就使它區別于陳啟文的《命脈》、蔣巍的《渴》等其他的水利題材作品,它著重從水利民生、水惠民生這個角度切入來描寫飲水安全。全書也是以水惠民生為主線來謀篇布局的。從水缺乏、飲水困難入筆,對比過去和現實的處境,凸顯實施飲水安全工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接著記述了這項工程建設的概貌及取得的成就。整部書行文脈絡清晰,一氣呵成。

        作者在敘事及行文方面特別注重人與事的結合。作品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特別突出人,如守護東山大溝的“野人”、守護山村水安全的張國成。作者親歷艱險,跋涉進入大溝,更能親身感受水利人的不易、可貴的擔當和高尚的精神。比如一條腿的村長趙會平如何制服不講理的村民徐步濤,情節都很生動。作家特別擅長在生動的敘事里寫活人物。

        作品注意情節與細節的運用。如馬因干渴咬掉人的一只耳朵的故事、云南山村小學生通過每人每天捎一瓶水到學校供老師做飯,以此留住了任教老師的故事、母親找水、兒子找暈倒路上的母親的故事,大山深處一塊地一巴掌大,大爺的草帽不小心就藏住了兩小塊地的故事,廣西都安縣百姓用一根根鐵絲從水源處引水到家的故事,等等。這些真實的情節與細節,都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在水一方》這部作品是“有我”的寫作。采取的是一種主觀化的敘事,“見我”、“顯我”,“有我”。散文要顯襟懷、見性情。《在水一方》借鑒了散文的筆法,作者采用了“在場”的寫法,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主體的行走與沉思,用夾敘夾議的手法,表現自己對民生等重大問題的思考。包括對飲水不安全、鄉村無自信、農民沒尊嚴,飲水安全就是農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等的思考。包括他與陳忠實及與朱軍的兩次對話,都清晰地體現了作家獨到的思考和獨立的觀察,特別是作家的反思與主觀性抒發的內容,這些對報告文學創作不僅需要,而且相當重要。由此可見,秦嶺的創作比較好地掌握了報告文學創作的特征和規律,《在水一方》是近期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