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行到水窮處 坐看去起時——訪水彩畫家陶世虎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06月28日09:29 來源:中國文化報
      《圣山玉水》《圣山玉水》
       陶世虎在創作    常會學 攝 陶世虎在創作 常會學 攝
      《斜陽》《斜陽》
      《薄暮余光》《薄暮余光》

        當他拿起畫筆,眼中心中便只專注于面前的畫作:近處白雪皚皚的寂寥,中間雪壓松枝的厚重,遠景薄霧彌漫的溫柔。觀看他作畫的人們都情不自禁放輕腳步、壓低聲音,生怕打擾了畫面上那個清幽美麗的水彩世界。

        水彩畫是陶世虎的摯愛,是他捧在手心呵護的珍寶。沉浸在水彩畫的山山水水里,他專注忘我。曾經為了完成創

        本報駐山東記者 常會學  實習記者 周 荃

        陶世虎,1948年出生,祖籍上海。內蒙古師范大學藝術系畢業,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副主任、山東省美協顧問、山東省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任。原山東省美協副主席,青島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曾被評為“山東省文聯系統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首批重點學科帶頭人”“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高校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代表作品有:《生命》、《沂蒙山系列——秋韻》、《故土縈懷》、《長白晨曦》、《圣山玉水》等。

        順其自然 畫心兩悅

        陶世虎與繪畫結緣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他在作畫過程中愛上這門藝術,而其作品不斷被肯定則印證了他在繪畫方面的天賦與造詣。從國畫入門到中期學習油畫,再到不惑之年進行水彩畫創作,陶世虎從未刻意轉變自己迎合潮流,更沒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態,一切發展如水流般靜淌,水到渠成。“拿起筆,就畫了。畫著畫著,便愛上了水彩畫世界里的山情水意。”

        陶世虎6歲時與周圍的孩子們一起學畫畫,“那時候沒有什么喜歡或者不喜歡之分,大家都跟著老師畫,但時間久了,只有我的畫總被老師拿出來夸獎,就逐漸產生了興趣!本瓦@樣在經意不經意之間,陶世虎愛上繪畫。

        “興趣是最大的動力!碧帐阑⒄f。眾所周知,任何輝煌的藝術成就都離不開周而復始甚至有些枯燥重復的基本功練習,然而在陶世虎眼中,即使是最普通的線條、造型訓練都盎然有趣,“每個石膏像都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一個石膏像,擺在不同的光線下也呈現出不同的光影效果。這樣的訓練很有意思,怎么可能覺得無聊枯燥呢?”陶世虎認為,繪畫藝術不同于其他學科,實踐是提升作品水準的最佳途徑!爸挥卸嗫、多想、多畫,才能提高。”在內蒙古師范大學學習西洋畫期間,陶世虎被稱為“拼命三郎”,以組織同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畫石膏像而成為學校名人。晚上作畫時,若逢學校值班人員來關燈,他就趁工作人員走遠后起來開燈繼續畫。

        “什么是苦呢?人生在世,能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并因此對社會有所貢獻,是很幸福的!碧帐阑⒄f。

        鐘情水色 筆意幽深

        陶世虎筆下的山河不是簡單模擬天然景觀,而是透過層層水色表達了他對博大深邃的自然最真摯的情感。走過雄渾壯麗的高山,踏過匯集成河的涓涓細流,他如一個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于山水盡頭的無人之境取蒼涼之景,盡細微之廣大,感寧靜而致遠。

        1989年,陶世虎的第一幅水彩畫作品《柱》入選了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得到專家高度贊揚。該畫采用垂直式和水平式的大透視畫面構圖,雄渾厚實而又亮麗透暢,精細寫實中透出浪漫的象征主義神韻。陶世虎雖然成長于南方,但幾十年的北國經歷讓他愛上了鄂爾多斯高原的豪爽大氣、齊魯山水的深厚雄渾。拿起畫筆,筆尖蘸取的是水色墨彩,畫下的卻是歲月在內心的發酵與沉淀。“一切景語皆情語。”《故土縈懷》中,陶世虎表達了他對內蒙高原生活的回顧與懷思;《沂蒙山系列——秋韻》、《二月》表達了他對質樸寧靜生活的向往;1996年創作的水彩作品《生命》則以象征的手法咀嚼回味人生的甘苦。他多次在大興安嶺地區寫生,經常一個人沿著小徑走向密林深處去感受大自然的荒涼;或者于清晨傍晚靜候光影變幻的動態瞬間:沉沉積雪,密密青苔,淡淡遠山,在最原始的蒼茫中探尋內心世界。

        水彩畫源于西方,以水為媒介,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陶世虎的作品中,你能看

        西方傳統水彩畫的光影變化,又能在筆墨線條間感受中國畫的骨法用筆。他認為中國文化的精華在于“容”,即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繪畫是一種表現形式,作為中國的畫家,筆尖流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留白、飛絮、皴擦……中國畫的元素遠不局限于紙面上的某個題材或意象,更是一種胸有成竹的作畫態度。

        雖是半路出家研習水彩畫,但陶世虎對這門藝術有著細膩而極致的深愛。在生活上不拘小節的他創作時卻一絲不茍,絕不馬虎。他的印象中,最多一次畫了22遍相同的題材才達到滿意的效果。故而每一次他的新作問世,都能以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精湛的表現技法給人以博大而精細、俊逸而清新、寧靜而致遠的藝術享受。 “我的年齡大了,這一點必須承認!碧帐阑⒄f,“在體力允許的前提下,我會探索新的突破,但更重要的是認真畫好手頭每一幅畫!

        推向極致 無欲則剛

        從事高校美術教育40余年,陶世虎盡心盡力為推動中國水彩畫發展和美術教育事業進步而傾心奉獻。自2001年任青島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以來,他身體力行,行政、教學一把抓,不僅追求自身學術層次的提高,也注重帶動整個青島大學藝術學科的發展。

        來青島大學初期,學校師資力量較弱,各方面尚不完善。陶世虎親自參與制定教學大綱,規定教學方案、課程設置的細節,又從全國范圍引進學有建樹的專業教師充實教學力量。2001年到2002年初,他以學校為家,經常徹夜工作。2002年4月,連續高強度工作的陶世虎身體不堪重負,暈倒在家門口,磕掉了三顆門牙。當被記者問到這樣做是否值得,他說:“我沒想這么多,只覺得應該這樣做,就做了。”而他的夫人則在一邊嘆氣說:“世虎這些年兢兢業業,從來就不是為了自己!

        學生們評價陶世虎老師為人樸實,治學嚴謹,從不喜歡隨意說一些太過贊譽自己的話,更多的時候則是默默做事情,比如冒著大雨到淄博買造型訓練所需要的瓷器,并且親自擺放每一件瓷器到相應的位置方便學生練習;比如帶領學生們去青島寫生,凌晨4點多起來畫日出,深夜為每一個學生的畫作點評、修改。有時候他因為低血糖而暈倒,但第二天仍照常起床作畫。教學中,陶世虎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人品作風,他認為品格修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藝術道路的長短!安粸闀r尚所迷,不為金錢所動,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觸碰成功!

        在陶世虎的帶領下,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師生作品在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入選24件,獲獎牌7塊,獲獎等級和數量均處于全國高校同類學科前列。以他為主要學科帶頭人的水彩學科,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首批重點學科”,他本人被授予“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首批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并被評為青島大學優秀教師。2005年,以陶世虎為首位的教學成果“當代中國水彩畫教學與創作實踐研究”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實現了青島大學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零的突破。對于這些成果,陶世虎謙虛地說:“在其位謀其政,促進美院發展是我的職責所在。不僅是我,任何一名美院的師生在這幾年都為美院做出了貢獻!

        對于中國水彩畫今后的發展方向,陶世虎持樂觀態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水彩畫事業迅速發展,這離不開中華文化自身強大的文化底蘊,也離不開中國美協的積極推動,但更關鍵的則是眾多水彩畫家們的努力探索。” 陶世虎說,中國的水彩畫家在接受西方水彩畫的同時,自然地運用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加以改造,形成了當代中國水彩。作品的東方風度、古典氣質,無一不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文化精神。但同時他提出理性看待中國水彩畫發展的利弊:既看到東方水彩畫在運用水色語言的意境優勢,也要了解到我們對西方傳統水彩畫的精華尚認識不足。“引進來,才能走出去。水彩畫畢竟是一個舶來藝術,我們要先吃透它的精華部分,再為我們所用,突出東方特色。”

        陶世虎表示“以后的時間里,我會逐漸放下其他事情,更加專注于作品本身。從容正意,不為媚俗潮流所動;淡泊靜心,極致的頂點永無休止!

        (標題題字: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朱全增)

        于精微至廣大

        袁振藻

        當你站在《二月》前,欣賞這幅表現細而不膩、凝重而透明的水彩畫時,不論近看還是遠望,你都會被深深吸引住,不忍離去。作品表現了二月沂蒙山區的景色: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就要到來,近處山坡上,殘雪猶存,遠處林木成行,充滿生機。透過樹叢,遠山隱約可見,你仿佛登上高處,襟懷開闊,精神舒爽,會感受到一種寧靜、幽深、博大樸素的美感。

        陶世虎極為精微的寫實畫風,最為可貴的是他的作品既發揮了水彩畫透明滋潤的特色,又有油畫的厚重感。它不是油畫,也不是照片,它比照片更概括,更生動,更具有生命力。他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技法,達到了相當高的表現力:一筆一筆、一塊一塊地表現形體、明暗、色彩、質感,并在整體把握中表現感情,表現生命,創造出深刻的意境來。用這種表現方法創作,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強的毅力,因此他可以創作巨幅作品。故而有人說,看陶世虎的水彩畫,可以意識到水彩畫已經不再是小畫種、輕音樂,而成為大畫種、交響樂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