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理查·羅蒂曾認為,哲學史的關注對象經歷了從事物到思想再到詞語的轉變過程,他將最后一次的轉變稱為“語言學轉向”。延續這一思路,當代美國學者W.J.T。米歇爾在“語言學轉向”階段之后,加上了一個“圖像轉向”。這是在人文科學和整個公共領域正在發生的新的轉變,它成為視覺文化全面進駐人們文化生活的標志。在米歇爾看來,視覺文化的總體特征,是以形象為中心的感性主義文化形態取代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文化形態,其真正的內涵是人類思維范式的轉換。而比對圖像的關注更為重要的是,人的觀看行為作為復雜的文化行為,在視覺文化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審思。
文學呈現出視覺化樣態
視覺文化面對的不再是純粹的話語或文本的經驗領域,而是視覺性的經驗,這種視覺性的經驗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文化經驗視覺化的結果。所謂視覺化,就是把原本看不到的東西或原本非視覺的東西變成視覺的對象。這可以借助技術手段的完善和個人能力的提高,更可以借助想象性的思維格局的變化來完成。海德格爾強調,所謂“世界圖景”,不是一幅關于世界的圖畫,而是將世界作為一幅圖畫加以理解和把握。這取決于主體感知和想象的心理結構和能力的改變。視覺化行為使可視性領域得以全面擴大,更多的“原本沉默于晦暗之中”的東西呈現于視覺的聚光燈下。
視覺文化對人們生活的直接影響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多地被簡化為看與被看的關系。從主動凝視到隨意一瞥,從受監控到被偷窺,看與被看的關系成為政治、權力、意識形態等社會和思想機制的寓言和象征。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越來越顯現出視覺性的特征。這種變化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當然也包括對文學藝術創造活動的沖擊。
在視覺文化沖擊下,文學也呈現出視覺化的樣態。文學的可讀性讓位于吸引眼球的效果。文學作品的主要體裁樣式面臨著視覺文化的重新選擇和定位,詩歌、散文等作品的影響力大大降低,小說創作呈現出影視劇本化的趨勢,人物的出場方式及對話活動、情節安排、細節描寫等往往以是否適合視覺呈現為標準,甚至以為某大牌影視劇導演所青睞、最終改編為影視作品為目的。如此一來,傳統的文學性因素在文學作品中被忽視和低估,如環境描寫的缺失:不管是巴爾扎克筆下的伏蓋公寓還是屠格涅夫的俄羅斯森林,這些所謂“圍繞著典型人物并促使他們行動的典型環境”,在強調速度與沖擊的視覺文化氛圍中都顯得不合時宜;又如心理刻畫的隱遁:像喬伊斯意識流小說中長篇的內心獨白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思考掙扎與內心對話,在彰顯形象與可見性的視覺文化的逼迫下,在讀者不耐煩的眼光中無奈退場。總之,敘述性讓位于描繪性,思考的樂趣讓位于刺激的快感,話語的意蘊讓位于言辭的直白。文學特有的含蓄蘊藉的藝術境界,逐漸隱沒在視覺文化的焦點之下。
文學理論的跨學科發展
文學生產與文學觀念在視覺文化沖擊下發生的變化,對當代文學理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文學理論只有調整自身、積極面對和回應變化發展的文學現實,才能與時代同步,并發出自己的聲音。有西方學者指出,視覺文化就是后現代文化,而視覺文化研究則以一種批判的姿態反思后現代,以完成對現代主義語詞文化的回歸。同時,視覺文化研究具有跨學科性,跨越了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美學、文學、傳播學等諸多學科,把過去分散、局部的研究重新組合成整體。沒有任何一個學科能容納和涵蓋視覺文化研究的所有課題和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視覺文化研究甚至是反學科的。而文學理論,就其20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來看,已有意識地吸收和借鑒哲學、歷史學、語言學、藝術學、美學、心理學、人類學以及自然科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和思想資源,邁出了跨學科發展的重要步伐,逐漸變成如喬納森·卡勒所說的帶有總體性意味的“理論”。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學者將視覺文化看作后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將視覺性看作后現代文化的主導形態,這種觀點并不能簡單地應用于中國當前的視覺文化研究。國內已有學者指出,大眾媒介的廣泛滲透與消費主義的結盟,構成了中國當代獨特的文化景觀,視覺文化從中凸顯,成為一個顯著的文化主因,它與中國文化意義上(不僅是經濟量化意義上)的“小康社會”的現狀關系密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促使視覺文化在中國當代社會的萌生。延續這一思路,我們或許可以將視覺文化在中國的興盛看作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必要步驟。以語言文字為代表的語符文化是人們認知、思考和交流的深層能力和行為前提,在這樣的條件下,視覺文化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人們被解放了的感性需求,滿足了人們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消費需要。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在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小康社會里,隨著技術的進步,順應和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式和領域將會不斷豐富和擴大。視覺文化之外,聽覺文化以及對應于人的全部感受機能的包括觸覺、味覺、嗅覺在內的整體文化,將有可能在人類未來文化建構的圖景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感官相互協調,共同感知和認識外部世界,與之相適應,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應是滿足人們全身心的各種需要,這是以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徹底解放為依據的。而且,我們不必擔心一種文化形態會被另一種文化形態輕易地壓制和取代。視覺文化不可能全部取代語符文化,在人們對圖像的觀看與解讀中已滲透了借助文字符號建立起來的知識與信仰。
(凌晨光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