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3月10日上午,一拿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全國政協委員、濟南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崔大庸馬上就把目光集中在方案的第四部分:不再保留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看到這里,崔大庸委員心里踏實了,“過去,我們一個局,對應著上面3個局。3個‘婆婆’之間,發文往往不商量,工作經常協調不過來。”這名來自基層的官員告訴記者,“現在好了,少了一個‘婆婆’,以后的工作應該會順當很多。”
崔大庸的這種感受,得到新聞出版界別眾多政協委員的共鳴。對于這一關涉行業未來的機構變革方案,委員們將目光首先放在機構職能轉變上。
全國政協委員、82歲高齡的書法家沈鵬首先發問:“‘必也正名乎’,這兩個機構合并,到底有哪些益處?”
根據機構改革方案的表述,這一改革意在統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資源,進一步推動文化體制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張丕民解釋說,新聞出版和廣電部門,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在對文化市場的監管整頓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空白,職能整合勢在必行。實際上,在縣市層面,這兩個部門早已合并。
上述兩個部門之間存在的職能交叉,甚至管理沖突,對廣大新聞從業者來說,可謂感同身受。比如,國務院授權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核發記者證,但從2004年起,國家廣電總局開始在廣電行業核發《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證》,從而形成兩種記者證并存的局面,在行業內引發爭議。直至2008年,“廣電版”記者證才退出舞臺。
關于機構改革的核心,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這樣描述:“絕對不是簡單的機構數的加減法,而應在合并后發揮新的職能。”
對此,機構改革方案主要起草者、中央編辦副主任王峰向外界表示,機構增減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職能的轉變。“打個形象的比喻,不僅要拆廟、建廟,更要讓廟里的神仙換換腦筋,否則很多事情還是辦不好。”
這一改革方案,得到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的贊賞。“改革的方向是對的。現在,無論是新聞出版,還是廣播電影電視,都已經高度市場化,所以新的機構一定要進一步向社會和市場放權,減少行政干預。”
王旭明不曾料到的是,這一涉及廣泛的改革方案,被改革的對象事先并沒有太多的發言權。鄔書林委員、張丕民委員均向記者證實,關于改革方案,有關部門只是事先告知改革設想,并未公開就此征求部門意見。
對此,“被改革者”張丕民委員表現得很理解。“如果與部門商量,即使不是與虎謀皮,那也肯定相當難辦,畢竟誰也不想‘被改革’。所以,改革就是頂層設計。”
全國政協委員、國新辦副主任王國慶馬上附議,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改革要從上到下推動,注重執行效果,防止反彈”。
在贊同改革的同時,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商報報業集團社長黃揚略也指出:“這個新組建的機構,名字有14個字,叫起來太不方便了。”
新機構名字太拗口,幾乎是在場委員的共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提出,名字這么長,是不是想把部門擁有的權力都表達清楚,誰都不愿意省略掉?
委員們建議,職能轉變,離不開權力簡化合并,改革不防從簡化機構名字做起,“叫起來費勁,這也是難為老百姓”。
不管名字怎么叫,崔大庸已經品嘗到這種機構改革的好處。“3年前,我們就合并了,之前涉及的幾個部門的執法工作,現在也獨立出去了。整合后,工作上明顯好協調了,而且避免了政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北京3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