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每年的兩會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今年兩會上的新人、新風更是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從新一屆政協委員名單中觀察,美術家人數在本屆文化藝術界別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文化發展中美術事業的特殊作用。事實上,美術家們不再將眼光停留在山水之間、停留在畫室里,而是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里將美的價值和理念進行傳遞,這不僅對自身的藝術創作和社會文化發展有益,也必將為“中國夢”的實現增添絢麗的色彩。《美術文化周刊》專訪了十余位美術界委員,與讀者共同傾聽他們對文化藝術和社會發展的呼聲。
范迪安:
讓更多的藏品與公眾見面
“作為一個老委員,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今年會風的轉變。大家用更加樸素、務實的精神來參加會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對《美術文化周刊》表示,“這種新的會風在不久以后,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一種習慣。我們一方面要提倡樸素、扎實的作風,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國家建設,把平時從文化藝術角度關注的許多問題帶到會上來,展開熱議。”
今年范迪安關注的熱點包括城鎮化建設、文化惠民、民眾文化需求等。在他看來,相較于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我國的文化投入總量遠遠不足,雖然各地新建了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硬件工程,但面向基層的文化設施依然不足。“如以美術館系統來說,現在全國各個省會美術館還沒有完全配齊,一些中小城市的美術館就更加缺乏。尤其是西部的幾個省份,本來他們有著很好的美術資源,但是由于沒有展示空間,這些豐富的藝術資源只能大量‘刀槍入庫’‘深藏閨中’。”范迪安說,目前新建成的美術館也有一些因為不規范而無法使用,部分美術館的空間結構、采光、通風等不僅不利于服務公眾,也不利于作品保護。同時,一些規模較小的美術館因為沒有足夠費用展開各種展覽和公共活動而處于閑置,徒有空殼。
范迪安表示,當前有關文化建設的概念、觀念提法很多,但落實不夠、實際投入不夠,文化建設和藝術普及不應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他建議,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長效投入。
同時,我國總體仍缺乏對藝術人才的培養規劃。“雖然藝術市場部分地為藝術人才打開了空間,但藝術人才從院校畢業后,‘自生自滅’現象仍占主導地位。”范迪安說,我國的基金會數量很少,藝術基金的總量也很少,這使得年輕藝術家在需要資助的時候很難獲得支持。因此,那些急功近利的商業渠道會迅速把他們吸引過去。而他們也只能放棄理想,不得不跟著商業、市場路線走,久而久之非常讓人擔心。“國家應該有藝術人才的戰略思維,加大社會投入,使人才獲得更加廣泛的資助途徑和空間。”
談及美術館的作用以及美術館如何在內容上服務民眾,范迪安表示,美術館要通過對藏品的保護、利用和積累,來增強民眾的文化認知,使美術館的收藏更加廣泛地與公眾見面。
近兩年來,中國美術館自主策劃的一系列館藏展令人印象深刻。范迪安說:“我現在越來越堅信,觀眾走進美術館是直奔經典去的,就是想看那些隱隱約約知道但不曾謀面的名作、佳作,所以我們要讓更多的藏品與公眾見面。美術館的發展與建設一定要把藏品資源和學術研究結合起來,更多地進行策劃,講究藏品的展覽展示,做到既有內容可看,又有情境可感,使展覽豐富起來。”
(本報記者高素娜采寫)
楊曉陽:
文化追求的目標應明確
新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今年帶來了3個提案:《中國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研究刻不容緩》、《有計劃地改變中國的美術學院西化為主的現象》以及《書法教育要從一年級抓起》。
楊曉陽對《美術文化周刊》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的作用已經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國家層面對于文化的重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表象,掩蓋了文化發展陷入低層次重復甚至有些野蠻生長、破壞、毀滅的態勢。這是從國家層面對于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不清晰造成的。
針對這一情況,楊曉陽提出:第一,要明確目標。明確我們的文化繁榮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文化當下追求的目標是什么,不能只是領導重視、資金投入,之后形成一個低層次徘徊,造成大量的浪費。第二,確定層次。這里又包含幾個方面:第一是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第二是人才隊伍的建設,第三是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對外文化的借鑒,第四是文化資金的投入和文化硬件的建設;第五是文化事業的發展,最后才是開發文化產品的衍生品從而成為產業。不按這個步驟,就會本末倒置,形成現在一些不好的局面。比如局部強調文化產業,沒有創新、沒有高度,不能代表時代的高水平,而是低水平甚至是惡俗文化的不斷重復;再如,在城市化建設中,第一輪是大城市西化,第二輪是中小城市、城鄉結合部的西化,最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改造,有的地方把原來的環境、建筑、歷史文化、哲學都毀滅掉,建起了像鳥籠子一樣的農村,這是最可怕的。
作為一個從美術學院里走出來的畫院院長、政協委員,楊曉陽對于中國的美術學院存在的問題呼吁多年。中國的美術學院從一開始就是向西方學習,跟民族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需要有大量脫節的地方。課程的設置、教學的導向有偏差,以致美術專業90%的學生畢業后都會轉行。“民國時期之所以能產生那些藝術大師,因為他們都是按自然傳統傳承的,而新中國成立后反倒產生不出多少大師級人物。”他認為,這些問題與美術教育有很大關系,但是大部分美術學院都不愿意承認。“我曾在10年前接受采訪時談到這個問題,當時《美術報》以《一個執行者的自我批判和重構》為題進行了報道。雖然我這些年一直致力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但現在發現效果甚微。對這個現象我們要引起重視,有步驟地認識它、改變它。”他說。
楊曉陽還提出,經過多年的努力,書法已經成為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必修課,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還遠遠不夠。“學習書法要從一年級開始,第一口奶最重要。”楊曉陽強調。
(本報記者嚴長元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