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周國楨側記
藝術家到底跟學者不大一樣。藝術家往往是有派頭的。周國楨也不例外。八十多歲的老人仍有一頭濃密的頭發,眼鏡片下面是犀利的眼光。他講話直言不諱,不在乎是不是會得罪誰。說到一些藝術界的丑惡現象,他就像是一個“憤青”。
他是景德鎮很多陶瓷大師的評定人,本人也是陶瓷雕塑藝術家。在陶瓷雕塑藝術方面,堪稱是中國第一人。一些國外的評論家說他是“中國的畢加索,世界的周國楨”,但事實上,中國人對這樣一個藝術家其實了解甚少。
我對周國楨的訪談被一陣又一陣電話鈴聲打斷。好在老人基本不會忘記他剛剛展開的話題。上午的陽光照射在他的后背上,他就那樣侃侃而談。我注意到他一雙正在斟茶的手格外粗壯有力,這應該是雕塑藝術家的一個最外在的標志。
他是湖南安仁縣人,生于1931年,195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原為中國美協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顧問。他的頭銜包括中國美協江西分會副主席、江西雕塑協會會長、景德鎮市美協名譽主席、大瓷網藝術家庫陶瓷名家、高嶺陶藝學會理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評委、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等等。他自己呢,則說自己“不過是一個退休老頭”。
1
陶瓷的長處就是天人合一
記者:周先生,我們知道,您是景德鎮杰出的陶瓷藝術家。海外甚至有評論說您是中國的畢加索。您這間屋子陳列的作品,都是您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吧?
周國楨:這個《打麻雀》是1955年做的。當年我24歲。1955年國家號召除四害。《迎春》是后來惹禍的作品。這個《好阿姨》是1958年的,當時是人民公社。60年代,我比較講究造型,跟現實生活拉開了一些距離,表現方法就不一樣了。這個是文革之后第一個作品《天亮了》。因為陶瓷的特殊肌理,突然停電了,就燒出了一個意外效果。后來因此追求殘缺的效果。氣泡的、脫皮的都有了。這個《波斯貓》也是比較經典的。這個《雪豹》追求一種斑駁的效果。
記者:用陶瓷這種媒介做雕塑,您覺得它有什么長處?
周國楨:它的長處就是天人合一,因為任何其他的材料都不可能像陶瓷一樣,材質那么豐富,一般的其他材料都達不到的,它的藝術效果很多。它完全是泥與火的藝術,泥本身是柔軟的,經過火一燒它成了堅硬的東西,它經過了高溫產生了變化,就產生各種各樣的肌理效果,你比如說磚窯的東西,一窯進去萬紫千紅出來,所以這個不是任何其他的藝術,你比如說銅,永遠是那個樣子都是一個顏色,就是說幾個顏色,陶瓷變幻無窮,尤其是殘缺肌理的缺陷,變化更多了。
記者:搞藝術的,往往都要觸類旁通,都要從其他的藝術門類里面吸取養分找到靈感,您對其他的藝術有什么愛好或者涉獵嗎?
周國楨:其他的,像國畫我也比較喜歡,盡管我沒有最終屬于國畫,但是因為國畫確實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理念、所表達的一種形式,中國畫就是下筆無悔,一筆成形,意到筆都到了。油畫就不一樣,你畫一筆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不會變的。
記者:這個窯變其實與國畫有某些相似?
周國楨: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沒陶瓷那么復雜,變化那么多,材料那么多。現在有很多畫家,都在畫瓷器,說明它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
2
一般傳統悠久的地方也比較守舊
記者:聽朋友說,景德鎮做陶瓷的,學院派的很多,王錫良則是來自民間的大師。王錫良的大師稱號還是您給評定的?
周國楨:是的,那時我在主持評定職稱的工作。王錫良作為來自民間的藝術家代表,我認為應該給予高度的肯定。
記者:您是另一個跟王錫良相提并論的大師。您比較注重創新?
周國楨:眾所周知,景德鎮的陶瓷歷史很悠久,傳統很深厚。一般傳統悠久的地方也比較守舊。特征就是一代仿一代,創新意識不強。對創新的東西總是持一種懷疑的態度,甚至在過去那種極左路線的情況之下,還要受批判的。這個方面我是受過多次委屈的……
記者:比如說呢?
周國楨:我1954年到景德鎮來,景德鎮基本都是傳統的東西,佛羅漢、福祿壽三星等等,以佛教題材。我就不走這個路,我一直要反映生活,以一個時代、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甚至一年不同一年,不同的內涵、不同的背景,這樣就有不同的作品出現。上世紀50年代,我的作品比較寫實,到了1960年就開始高度提煉、高度概括,有一定的夸張,就是走形式上已經變革的路子,同時又把它和高溫顏色釉相結合。上世紀50年代,是我的“朦朧時期”,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到上世紀60年代就是唯美時期了。
記者:唯美時期的作品有哪些特點?
周國楨:形式向高度提煉、高度概括并且和顏色釉相結合了。但是,我的創作還在變。我的第三個時期叫做古風時期。古風時期是比較古樸、自然的美。第四個時期就是用泥條盤竹造型,還有打泥板成型。這個都是打泥板成型的。這個《貓頭鷹》就是第四個時期的作品。
記者:有沒有第五個時期?
周國楨:第五個時期就是走向室外,陶藝從室內走向室外、走向廣場。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大型陶藝。一個在上海吉尼斯總部,是吉尼斯之最,這個大型陶藝走向室外歷史上還沒有的,我又開辟了一個新的路子,用陶藝走向環境,用大環境相結合。
3
兒時的“雞婆糕” 成就了未來的藝術人生
記者:您在中央美術學院是學什么專業的?
周國楨:學雕塑的。陶瓷工藝你必須要學習它材料的掌握、手段的掌握,燒成的后果和燒成的效果你都要有所把握,你沒有一點把握那肯定是不行的。
記者:您最早是什么時候開始對美術感興趣的?
周國楨:幾歲就開始了。我是湖南安仁縣人。我們那個老家有一個做雞婆糕的習俗。什么叫做雞婆糕呢?把米磨成粉,水攪拌起來就是,也像面塑一樣的,天津的面塑不是也很有名嗎?我們那邊的農民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做雞婆糕。農民過了十五要在田里干活的,十五之前基本都是休息的狀態,他的休息馬上要結束了,用米粉做成雞、狗、貓、牛。農民有一種很樸素的想法,就是通過這個“米塑”希望今年五谷豐登、家族興旺。我兒童時期對米塑的愛好,對我后來走上雕塑的道路,影響很大。
記者:現在還有沒有這個米塑?
周國楨:有,現在年年都搞。我每年回老家的時候,都要幫他們評獎。省里已經確定作為非物質文化之一來加以保護。現在省里面又想把它申報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4
大師評定搞亂了藝術市場
記者:現在景德鎮大師滿天飛,這個情況好嗎?
周國楨:在景德鎮你貢獻再大都不值肯定,真正受肯定的還是一種學徒出身的藝人,被捧到天上去了。我們這些教授培養多少學生也好,你在創作上不斷地追求創新取得再大的成績也好,外面的評價再高,都要被壓在他們大師的下面,壓在這些學徒出身的人下面。
記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
周國楨:現在大師紛紛出來,各種各樣的大師,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又出現了陶瓷藝術設計大師,至少是三種。級別有國家級的、省級的,還有景德鎮市級的,也有三個級別,所以現在是越搞越多,因為現在的收藏家只認你戴了帽子沒有,你沒戴帽子他就懷疑,他就不放心買你的東西,造成的結果是有些畫家因此不惜一切代價來追求這個大師名號,花幾百萬都可以。藝術市場現在是很混亂了。
記者:現在主要是什么人在評這些稱號呢?
周國楨:很多評委都是政府官員,政府官員來自于上面的部門。很多部門都搞大師評定,因為發現這個東西有油水,評下來的大師你要留兩件作品下來,你想想這個油水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