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電影《一代宗師》引發網絡罵戰,意見相左竟至割席絕交
社會戾氣 為何難消
觀影抒言,各談體會,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文藝交流,如今卻裹挾了太多的不滿、辱罵和對抗。“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種兼容并包的胸懷在開放的網絡世界似乎難覓形跡。
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不合即罵的暴戾心態,《一代宗師》掀起的網絡罵戰只是這種社會心態的特寫鏡頭。從網絡到現實,從普通人到學術界,這股戾氣不時可見,與社會和諧、人情融洽格格不入。轉型時期的心態波動,關乎良性秩序是否穩固,社會前行能否平穩。躁動因何而起,平和如何能至,我們必須思考。
——編 者
源
抒發觀影感受卻成網上對峙
無論力挺、貶損、中庸都挨罵
1月8日,電影《一代宗師》上映。但導演王家衛肯定想不到,自己的電影上映后,竟能引發如此兩極化的評價。不少人狠批,且言辭極端:“巨爛、沒有之一”,“垃圾片”、“稀奇古怪”……用各種負面評價宣泄感情,甚至還有不少人在網上號召大家“千萬不要去看”。也有人大贊,影片“完美”,“一如既往很王家衛,文藝范十足”……謾罵派斥力挺派為“裝文藝”,而力挺派則將謾罵派定位為“土老帽”。雙方各執己見,大噴臟詞,甚至有老友為此絕交。
“說了幾句看《一代宗師》的感受,認識十幾年的老網友在所有地方都對我取消了關注。我還是天真了,以為人一過小學四年級,就不該再搞‘你跟小明玩就不要來跟我借漫畫書’那一套。”作家韓松落在微博上如是說。
因對《一代宗師》評價意見不合而遭遇“鬧別扭”甚至“絕交情”境遇的不止韓松落。“看完電影我說了兩句氣話,一個平時關系不錯的同學甚至要和我拳腳相向。他是王家衛的鐵桿粉絲。”剛剛看過《一代宗師》的觀眾朱保舉對此略顯無奈。
罵戰中,中間理性派也難逃被罵的噩運。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何平認為:《一代宗師》半部好戲,這半部不是前后之分,而是有若干經典篇章的確充滿創意與美學,高人一籌。另半部就爛了,遇到敘事就塌。導演作品一貫不追求也不擅長敘事,既然如此就徹底從成品中剔除敘事邏輯,反而是作者更純粹的風范……最好就事論事。
即便是“褒一半、貶一半”,何平的“中庸”觀點依舊激起了兩派的抨擊:“放屁”、“鄙視”、“搞笑”……有網友認為何平是典型的騎墻派,甚至有網友勸其“改行”。
不論是力挺派、中間派,還是謾罵派,大家就像爭斗不息的武林門派一樣,在網絡江湖中大打出手,“寸言必爭”。一部簡單的電影,卻被各色銳利的言論包裹。有網友直言,這樣的罵戰既無文藝芬芳,亦無理性觀感,反而散發出濃濃的社會戾氣。
延
網絡輿論場充斥戾氣
現實生活中掐架不斷
圍繞《一代宗師》而起的口水亂戰,只是整個社會戾氣升騰的表征之一。在互聯網上,戾氣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彌漫。周立波與徐崢的微博風波就是一例。在日前某檔節目中,徐崢認為周立波“不是很適合主持,而且表演的水平也應該再去提高”,沒想到這話激怒了被稱為“掐架王”的周立波:“你扮豬挺像,扮人挺囧。在評價人之前自己把人做像了。”言辭之激烈、語氣之強硬,引發了一場沸沸揚揚的網絡風波。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網上不勝枚舉,論壇、博客、微博,或者是新聞評論區,凡是能夠發表觀點的地方,都少不了這些粗暴簡單的宣泄之語、辱罵之辭。有評論這樣總結:肆意發言的快感,無所畏懼的沖動,讓這個網絡輿論場“戾氣四溢”。手里握著麥克風便開始濫用,稍有風吹草動便戾氣噴發,無論事件大小,問題有無,略不如意便肆意謾罵,甚至侮辱他人。
網上如此,現實中也硝煙四起。去年,微博“約架”就成為紅極一時的熱門事件,本來是休閑勝地的朝陽公園也變身為“約架”勝地。
此外,隨處可見的插隊夾塞、頻發的校園虐童事件、在公交地鐵上為搶座而傷人、因搶考研自習室而引發群毆……社會上隨處可見的戾氣,讓本該平靜的生活充滿了沖突。而人們似乎也已對此習以為常、見慣不怪了。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當網言網語可以如投槍、如匕首之時,如何規范使用便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氣度與境界。有專家提醒,網絡催生的“人人都有麥克風”時代,不僅拓展了表達自由的邊界,更有可能在書寫時發出刺耳的噪音,污染輿論。這種雙面屬性,讓公共空間的言論表達,需要多一份謹慎,少一點戾氣。
析
心態失衡讓民眾更易上火
應加快構建核心價值體系
“為這事,至于嗎?”對這場因一部電影而導致的罵戰,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
“各種極端評論的出現不僅源于電影本身,也是當下社會心態的折射。體現的不僅是審美取向的多元,也展現出其中某些價值取向的極端化,如仇富、仇官等普遍的社會心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說。
無論是因一部電影割席絕義,還是罔顧公眾人物形象而口不擇言,抑或是從線上彌漫到現實的攻擊傾向和躁動心理,背后的價值誤區值得探究。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小章認為,這種行為偏差、價值偏移應該著眼于暴戾之氣的生成機制。在他看來,暴戾之氣之所以能產生,既由于人們掌握了一定的“利器”,在一定范圍內有能力去宣泄戾氣,但更核心的,還是由于人們對未來的焦慮。
這種焦慮感,源自期待和現實的“剪刀差”。在王小章看來,現實社會的高速發展、崇尚享受的理念營銷,催生了人們的欲望,提高了人們對未來和生活的預期。但一旦骨感的現實承載不下豐滿的理想,人們便開始焦躁不安,常有無名之火。這股“無名火氣”在胸口隱藏、壓抑,很容易借公共事件與公眾討論噴薄而出,甚至形成潮流。專家坦言,社會的逐漸開放并不必然帶來心態的兼容并包,不斷的對比、無形的落差,讓民眾可能較之以前更加敏感,更易受挫,更易發怒。
“無論是《一代宗師》所引發的網絡言論兩極化,還是延展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沖突與對立,我們都應因此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輿論環境越來越自由而有恃無恐,更應避免因掌握了言論的權利而心生戾氣。”王小章說。
“戾氣是一種時代病,它出現在歷史進程中是一種必然。”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周慶安認為,中國現在正處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思潮切換很快,人們的心理適應能力難以與高速發展的時代相協調,于是容易顧此失彼,產生焦慮情緒。
“當然,消弭社會戾氣的進程是可以縮短的,”周慶安認為,“讓發展成果普惠公眾,構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并形成廣泛共識,是破解社會戾氣的根本之道。”
(實習生王雨琦、莫梓芫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