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與雷鋒同行”征文 >> 正文

      這一方水土(王巨才)

      http://www.fxjt168.com 2012年11月28日09:30 來源:人民日報 王巨才

        這是一方富饒的土地。不只物產充裕,也包括精神財富的豐贍。幾十年來,孟泰、馬恒昌、王崇倫、趙桂蘭、尉鳳英、雷鋒、郭明義……群星閃耀,英模輩出。

        踏上這片土地,很想拜訪一個人,余新元。當地的同志告訴我,在遼寧的英模譜系里,也許找不到他的名字,但正是這位可敬的老紅軍,慧眼識才,先后把雷鋒和郭明義送到部隊。

        1959年冬季征兵,雷鋒身高體重不合格,檔案又不全,接連受阻。情急之下,他從弓長嶺跑到遼陽,找到兵役局政委余新元,軟磨硬泡,跟進跟出,苦苦“糾纏”。余政委當過長工,參軍前母親投井自盡,兩個妹妹餓死。對雷鋒的反復請求,他先是耐心做工作,解釋征兵規定,說服他放棄;繼而被他孤苦的身世、出色的工作表現和強烈的報國志向所打動,覺得這孩子根紅苗正,積極上進,送到部隊會是一塊好料。他把雷鋒的情況和個人意見向市委書記作了匯報,得到支持,又先后二十八次與鞍鋼焦化廠、部隊接兵人員及兵役局其他同志溝通,最終獲得批準。

        元旦后,新兵起程。雷鋒沒親屬,送行的人卻來了一卡車,其中就有余新元和妻子田儒文。一個多月的接觸、相處,老田早把這個勤快懂事的年輕人看作自己的孩子,她為他帶去雞蛋和路上的零用品,叮囑他一定要注意身體,好好鍛煉,爭取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戰士。臨別,雷鋒向余政委敬一個軍禮,說感謝余叔叔,政委擺擺手,說你應當感謝遼陽市委、遼寧人民、征兵部隊,要牢記大家的期望,為他們爭氣,爭光。

        十七年后,也是在他的支持下,郭明義順利加入人民軍隊的行列。郭明義的父親也是英模人物,受到過毛主席、周總理接見,與余新元熟識,當年為郭明義參軍曾上門代子請纓。余后來調任軍分區副政委,今年已九十一歲,在鞍山休養。

        在雷鋒紀念館,我們見到余老的彩照,方面劍眉,莊重和藹,讓人頓生親近之感。遼陽當地同志介紹說,在遼陽,在遼寧,無論領導還是群眾,舉賢薦能,珍愛人才,崇尚美德,從善如流,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風氣,是長期形成的一個傳統。雷鋒去世后,舉行公祭大會,七十萬人口的撫順市,前來送行的就有十多萬人,所用的棺木,是當時的市委書記原本給自己母親準備的。

        同雷鋒一樣,郭明義的事跡已家喻戶曉。他從部隊轉業回到鞍鋼,任礦山采場公路管理員十五年,每天提前兩小時上班,相當多干五年的工作量;堅持二十年無償獻血,累計六萬多毫升,相當自身血量的十倍;為希望工程捐款十多萬元,資助一百八十多名貧困孩子上學;他組織的愛心團隊,已有六千多人簽訂合同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一千二百人志愿捐獻遺體器官。就是這樣一位愛崗敬業的時代先鋒、助人為樂的道德楷模,你想不到,他會是那樣地樸實、憨厚、木訥、執拗。

        “郭明義的各種榮譽證書摞起來怕比他人還要高,但他記性不好。”遼寧作家周建新告訴我。他撰寫過關于郭明義的報告文學,二十六萬字,已經出版。但采訪很困難。因為究竟獻過多少次血,捐了多少錢,郭明義自己全說不清。“我們親自到他家去數了獻血證書,才知道有五十五本,捐款數字也是到希望工程辦公室統計來的。他去北京參加匯報會,我們給準備了講稿,他一字不用,非按自己的意思講不可。問他為什么總想幫助別人,他說不為什么!就是心軟,別人有難處,總不能袖手旁觀,做點好事,還需要理由?這人就是這樣,什么都舍得給人,他家住四十平方米,家徒四壁,空空如也,自行車、電視機什么的,誰困難給誰。”

        “他愛人能沒意見?”我們問。“哪會呢!”周建新說,“郭明義的愛人在醫院工作,我們也同樣問過她,回答是,老郭不喝酒、不抽煙、不打牌,就是愛做點好事,我能有什么說頭?家里支持,工友們也服氣,否則他的愛心團隊哪來那么大的號召力?采寫中想私下摸摸周圍人的真實看法,有位飯館老板沒等我們說完,就搶白一通:怎么啦,這么好的人你們也想背后嚼舌頭?”

        “做好事,不需要理由”。這使我想起和遼陽當地同志隨便聊起的一件事。

        遼陽中心醫院有位科室主任,常給患者墊付醫療費,少則三五百,多則數千,從不立字據,不要借條,十多年來究竟墊了多少錢,自己根本記不清。記者采訪,他不愿談,說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有什么好寫的。一再啟發,回答總是說看到病人掏不出錢,耽誤治療,不幫一把,總覺得過意不去,誰沒個難處啊。問,家里人知道嗎,答說,這壓根就不算什么事,說了,能有啥意見。又問,經常墊錢,不還咋辦,他實話實說:我是墊錢,又不是捐錢。但只要你誠心待人,好心總能換來好心,我墊了十多年,沒遇到一個賴賬不還的!

        類似的事,撫順也有。市醫院兩名護士去云南旅游,火車上遇到一位孕婦難產,她們趕去,見孕婦血流不止,情況危急。問題是,她倆都是醫院供應室的,面對眼前情景,也一時束手無策。好在急中生智,她們立刻用手機撥通醫院電話,經過婦產科醫生遠程指導,順利接生出一對雙胞胎嬰兒。產婦兩口子都是農民工,回到撫順,她們還放心不下,通過昆明鐵路局聯系到產婦入住的醫院,知道母子平安,就又寄去兩千塊錢,叮囑讓好好保養。

        “用勇氣承擔責任,用愛心創造奇跡”的事在網上傳開,市里的記者趕去采訪,兩位護士覺得奇怪:這也叫新聞啊!問想沒想過萬一出事要負的責任,回答說,人命關天,哪顧得上那些……

        這一路,從沈陽到撫順、遼陽、鞍山,接觸的就是這樣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卻使我思緒紛然,感慨不已。說點也許矯情的話,我是從這些被他們自己稱作“稀松平常”的凡人小事、愛心善舉中看到國家乃至人類文明進步的希望,也從這種由民族傳統美德與共產黨人價值觀念和諧統一所營造的社會氛圍中,理解了這方土地春風化雨、英模輩出的原因,解開了此行的一大心結。

        一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固然不乏詼諧的調侃,但寫作中,歌名一直在我腦海里不時閃現。

        是的,這是一方地力豐沃的平原,一座民族精神資源的富礦,一塊足可仰視的高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